当前位置:首页>人文风情>正文
云南昭通市昭阳区大龙洞修建了一座高18米、宽26米,纪念汉朝时的益州(辖区大致为今四川、贵州、云南及陕西汉中部分地区)太守文齐的塑像。文齐何许人也?为何能得到云南人如此怀念?
用巧劲,平息益州叛乱
文齐,字子奇,梓潼县人。西汉汉平帝元始年间(1-5),文齐出任京师长安的城门校尉(统帅守城部队的高级官员),工作认真负责,颇有口碑。
王莽执政时,益州人因不堪重负,起义反抗。王莽派更使将军廉丹率军前往镇压,结果被义军打败。
王莽没办法,派文齐带兵前去征讨。文齐抵达益州后,深知义军并非暴徒,而是迫不得已起来反抗。但他既然身受征讨重任,也不可能放任不管。所以,他不像廉丹那样只知道用武力,而是采取了更为巧妙的办法:征而不讨,围而不歼。
同时,文齐软硬兼施,通过努力谈判,终于说服了起义民众,让大家放下武器,归顺朝廷。于是,一场叛乱在文齐手中得到了平息。
有作为,造福益州百姓
王莽得知后,大为高兴,觉得文齐是个很难得的人才,任命他为益州太守。
在任期内,文齐组织百姓垦荒造地,修筑灌渠,开垦农田2000多顷。同时练兵养马,修筑路障边塞,保证边境平安。在文齐的治理下,益州百姓衣食无缺,生活安乐,对他非常拥戴。
值得一说的是,文齐对云南的作为。他在朱提县(shūshí,县治在今云南昭通市)“穿龙池,灌稻田,为民兴利”。
龙池就是现在昭通市昭阳区的大龙洞泉水,文齐把这股泉水引导出来,灌溉农田,供居民饮用,极大地造福了当地。所以,昭通当地在大龙洞修建了文齐的雕像,以此纪念文齐的功绩。
修长城,保障境内平安
2000年8月,北京大学于希贤教授等专家,在云南滇中地区的石林、弥勒、陆良一带发现一段古长城埂遗址,认定是滇东汉长城。这段长城修筑时间为王莽地皇2年(21),主持修建者,正是时任益州太守的文齐。
当时文齐清醒地看到,国家在王莽的统治下,社会矛盾日益尖锐,虽然他有效地平息了益州的叛乱,但社会不稳定因素仍在。因此,文齐修建长城的目的是更有效地控制辖地,保障社会正常秩序和保护交通要道。
事实证明,文齐是具有超前眼光的。东汉光武帝刘秀建武元年(25),蜀郡太守公孙述拥兵自重,隔断益州与内地的联系,接着占据益州大部分地区称帝,派兵威胁文齐,想要文齐投降。
文齐在当地百姓的拥护下,凭借长城固守据险,坚决坚决抵制,拒不归从。公孙述又把他的妻子抓起来,以此威胁文齐,并承诺封他为公侯,但他仍然坚辞不答应。
刘秀在河北即位后,文齐听闻消息,专门派出使者,绕道前往河北向光武帝表明心迹。刘秀很是高兴,叫文齐继续坚守。文齐得令,苦心经营自己控制的地域,始终没有出现社会动乱的局面。